不要再誤會我們了!關于95后的六個誤解
“北辰青年”是一個致力于幫助18-30歲青年人全方面發展的組織,在目前看來,主要就是和90后、00后在一起。作為一家社會創新企業,我們推動過許多年輕人的社群化學習。
有很多前輩企業家用非常新奇的目光看待90后,認為我們是新興人類。但其實,90后已經“排隊進入30歲”了,卻還被視作特立獨行的新興人類,這很奇怪,也是事實。社會上其實對年輕一代有很多誤解,我想聊一下對95后的誤解。
第一種普遍的誤解——認為95后都想創業,不想打工。有人認為當前國家大力扶持創業創新,在這種環境下,大學生都想自己干點自己的事。但是在《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》里,2017屆畢業的大學生半年后自主創業的比例是2.9%,也就是100個大學生只有不到三個人真的在創業!缎戮﹫蟆贩从沉纱髮W生對創業感興趣,但是實際創業比例僅3%。我們去大學做交流,更多學生關心的問題還是怎么考研,考公務員,怎么看待外企和國企,真正敢于創業的年輕人不多。
當然,這個3%要比五年前、十年前更高,只不過目前來說,創業在青年群體,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是一個極小眾群體。所以很多企業家或事高校輕易地喊出“年輕人愿意創業、熱愛創業”的時候,其實違背了現實狀況。
不要再誤會我們了。P于95后的六個誤解
▲ 中關村創業大街是創業家們的“朝圣之地”,街道全長220米,有超過45家咖啡店、“創客空間”等創業服務機構。 © 秋水長天 / 圖蟲
第二個誤解——95后都家庭條件很好。他們認為這一代大多都是獨生子女,父母又大部分是工薪階層,撫養一個孩子應該不愁吃穿,孩子花錢也比較“大手大腳”。所以看到那些吐槽年輕人“窮死了”、“隱形貧困人口”一類的熱點文章時,你可能會想,憑什么這些文章能這么瘋狂地刷屏?而且,那些關于存錢的活動都特別火。其實大家對錢很在意。隨著物質生活的上升,消費欲望(從消費物品中求得滿足)、分期付款等方式、渠道也在增多。欲望在增加,但是他們對于金錢的渴望沒有很明顯地下滑。
第三個誤解——95后都很有個性。我自己都曾一直以為年輕人們已經放棄了我們傳統的東西,比如仁義禮智信?墒俏覀冏隽撕芏嗷顒雍蟀l現,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活動反而是關于這些的。我們在感恩節前的凌晨4點去尋找校園守夜人,我們去守衛摩托大軍返鄉,這些是我們平臺上是最熱門的活動。為什么這些活動能在青年人中達到這么高的熱度?我們發現其實年輕人沒有抗拒“意義感”,甚至是更加追求“意義感”,而在追求“意義感”的時候,公益行動是比較典型的方式。
第四個誤解,很多人說95后太浮躁,在一個地方待不住?墒俏覀儼l現很多95后對于離開一個地方的抗拒和畏懼程度非常高,要不要換工作的糾結主要來自于要不要切換城市居住地。
第五個誤解,認為95后很有創新思維。其實我們不用對他們的創新能力有特別高的期待,因為大體上95后的教育體制和環境相比于十年前并沒有更多的創新。他們的確攝入了很多信息,但是讓他們輸出很難。這個時候如果做到了陪伴、指導、引導,效果會好很多。所以95后有沒有創新思維,也取決于你怎么帶領他們。
第六個誤解,認為95后不懂得為人處事?赡苁俏覀冇幸恍┍旧韺λ麄儾欢碌念A期和假設,導致大家看到現狀以后大跌眼鏡。我們接觸的大多數95后都很有禮貌,對于對待他人、為人處事的行為舉止,讓人覺得非常得體。
這些是社會上比較普遍的關于95后甚至00后的標簽,有些評判是正向的,但有些又過于正向,有些又過于負面,比如認為他們很狂妄,沒有吃過苦。當我們拿著這些標簽去問95后,問他這些能否代表他,最直接的回應就是——為什么要拿這些標簽來說我們。
為了把這件事搞透,我們開了一個叫“有趣人類實驗室”的欄目。這些實驗都是圍繞著年輕人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很感興趣的話題,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有一些很有趣的發現。
不要再誤會我們了。P于95后的六個誤解
▲ “有趣人類實驗室”的活動之一,建立24小時后消失的圖書館,讓閱讀和邊緣兒童連接起來。 © 北辰青年
我們發現年輕人對異性的關注是對父母關注的50倍。在我們做的兩類活動中,一類是跟異性相關的,比如說72小時與陌生異性互換專業,或者10對男生女生到深山去,讓人生暫停36個小時。這些活動特別火爆,五分鐘內就有上千人報名。另一類活動是關于父母的,比如慶祝父母的結婚紀念日,這個活動一天才報了43人,報名人數特別慘淡。
我們還發現閱讀的活動參與人數極高,但是完成人數極低。這說明大家對自己渴望的東西和真正想要堅持的東西存在重大誤解。我們還做過“關閉朋友圈”實驗、“24小時關機隱身”實驗、“上課不玩手機實驗”。一個參加24小時關機的用戶反饋說,過程中他總是會摁開“Home鍵”看有沒有消息,這是非常真實的寫照。
在很多社交連接性的活動中,我們驚訝地發現年輕人對于社交和歸屬感的訴求極強,學校能有歸屬感,星座能有歸屬感,哪怕每天上下班同樣經過的地鐵站都有歸屬感。大部分年輕人一個人居住,一個人生活,自己在城市里打工,他們對歸屬感和社交的訴求很強。
我們會做兩類事情,規劃類和回顧類。規劃類的事情通常叫做立目標,一到了重大節點給自己立flag;貞涱惖膭t是梳理過往經歷。在這兩類活動中,立flag的事情大家特別能寫,但是回憶的東西好像很難寫出來。有一個活動是讓25歲的參與者們寫一個簡短的人生回憶錄,好多人愣是寫不出來?赡艽蠹叶继翱戳,很少往后看。
有些差別巨大的活動,參與者卻是同一批人。比如美食活動的參與者都很踴躍,結果后面的減肥活動還是這些人,他們一方面很掙扎,立誓說“不能再吃了”,但是另一方面又拼命地吃。
在一百多期實驗過后,我們發起了一個“殺死90后”的活動。其實要“殺死”的,是90后這個標簽。這個標簽它沒有概括和記錄出除了“出生年月日比較接近之外”的任何信息,當我們嘗試用出生時間去歸納一個群體的時候,發現一無所獲,呈現出來的是碎片化的,無法抽象的一團信息。絕大多數90后、95后的狀態和我們當代都市人的狀態并無兩樣,他們并沒有因為出生得晚而體現出特別鮮明的特征,即便有,那也是時代和科技發展帶來的居多,而不是他們本身有什么樣的奇奇怪怪的特征。
不過話說回來,我們確實會發現90后、95后在精神面貌上有些不同。與其說年輕人在變化,不如說年輕人所屬的時代和背景在變化。